11月13日,大學外語教學部黨總支教工第一支部全體黨員來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沙家浜,結合“兩學一做”第四個專題“講奉獻、有作為”,開展了一場生動的實境黨課。
參觀:一切為了群衆 一切依靠群衆
提到沙家浜,黨員們的印象都停留在樣闆戲《沙家浜》中的阿慶嫂智鬥胡傳魁、刁德一的一幕,其餘知之甚少。而通過本次身臨其境的學習,才更加理解了沙家浜及其進步群衆在革命時期發揮的重要作用。沙家浜蘆葦蕩大門口就矗立着由葉飛将軍題字的巨型石碑,上寫:“沙家浜的意義在于在滬甯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能否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遊擊戰争,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1939年5月,新四軍六團以江抗名義東進,建立了以陽澄湖為中心的蘇、常、太根據地以及澄、錫、虞、嘉定、青浦根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跨過東進橋,黨員們一行來到瞻仰廣場,這裡是革命傳統教育區的主體工程。建有沙家浜碑亭,“沙家浜”三個大字為葉飛将軍所題寫。以郭建光、阿慶嫂等形象為主而創作的大型雕像,屹立于廣場中央,“蘆蕩火種”、“魚水深情”兩塊影壁襯于兩側,生動地揭示了軍民魚水深情的主題。在瞻仰廣場的西側,是重建的沙家浜革命曆史紀念館,分為“教育館”、“雙擁館”兩大組成部分,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館内參觀,黨員們對這段峥嵘歲月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深深地為這段軍民魚水情所動容。潘明霞副書記談到參觀體會時表示,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之一就是密切聯系群衆,無論是抗戰時期還是現在的和平年代,我們要始終堅持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人民群衆始終都是我們黨安身立命的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沙家浜的革命經驗時刻提醒我們黨員,一切為了群衆,一切依靠群衆。
黨課:引導青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下午,黨員們來到蘆葦蕩濕地,圍繞黨旗臨湖盤腿而坐。就“兩學一做”第四個專題“講奉獻、有作為”,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并結合自身教書育人的經曆和感受,進行黨課學習。
“作為人民教師,應立于時代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江義勇老師在黨課中談到,“黨員教師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抱負和情懷,擔負起人民教師的光榮使命。”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高曉霞老師在黨課中指出,教師不僅是傳播知識,更是要幫助青年學生“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黨總支副書記潘明霞最後總結,她認為,“講奉獻、有作為”落實到我們大學教師的工作上,一是要勤于付出,任何時候都要把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把學生放在心窩窩裡。謀事不謀利,奉獻而不索取;二是要敢于擔當,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鬥争;三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大有作為,要以逆水行舟的決心,積極适應新常态、引領新常态,實現新發展。要做到這些,背後是品格、是境界、是能力。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修養,注重實踐鍛煉,砥砺意志品格,增強敢于擔當的自覺、善于擔當的本領。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名新時期合格的黨員教師。
(王靜 圖文)